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十九章 绝品黄茶韵(下)(2 / 2)

农庐连忙把一块腊肉夹到师爷碗里,又给师爷满上,举起了酒杯。

师爷一仰头,来了个满杯见底。随后,牙齿一咬,就表态下山:“好的。”

这一回,他是真心实意要帮农庐一把,以解多年的心结。

师爷把杯子重重地往木桌上一放,颇有当年的威风,大声说道:“该是让黄茶抖抖雄风的时候了!”

隔日下山,农庐请师爷独自进了制茶坊。他们在制作间连续干了五天五夜,连茶饭都是送进去的。此时,那制茶坊就像一个闷罐子,一切都是严格保密的,只有柴烟从烟筒里冒出来,茶香从制茶间的缝隙里钻出来……

几天后,绝品黄茶——天鹿黄茶诞生了!

这天鹿黄茶正是农庐前辈当年茶中的佼佼者。他们不禁欢呼起来,如同完成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那样欣喜若狂。

农庐给了师爷一个深深的拥抱,久久不愿松开。

师爷见状,拍拍他的肩,调侃道:“你都是当父亲的人了,怎么还这样?”

农庐喜极而泣。

制完茶的第二天,师爷又要悄悄回到太平顶的家中。

临行时,他特意交代农庐,这次下山之事千万不可对外张扬,他还想过几年悠闲的日子。

高手总是在民间啊!

所以,后来有人询问制作经过,农庐总是笑而不答。

有的人生气地说,有什么了不起的。有的人竖起大拇指。有的人夸奖道,了不起!

这天,南颐县城人流如织,有赶来看热闹的,有前来贺喜的,也有来喝茶的。此时此刻,农庐望着茶叶骡马队伍渐渐远去,进京的贡茶终于启程了。

农庐竟是一眶热泪,洒落衣襟。巫青也在一旁抹着激动的泪水。

又一日,农庐夫妻邀请茶界名流前来品鉴,直到夜深月斜,云雾山茶坊里柴火还旺着,大家爽朗地笑着,茶香满屋地飘着……

天鹿黄茶,以杀青后独一无二的闷黄工艺闻名于世,被誉为“茶以天鹿为最”。它以其味醇、色秀、香馨、液清久负盛名。黄茶发展到在农庐手上,已经获得了重生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。因此,天鹿黄茶,被选为贡茶。

汪秀才品鉴完天鹿黄茶后,兴奋不已,饱蘸浓浓的茶情心韵,赋诗一首,题名《黄茶经》,诗曰:

天鹿黄茶荆山韵,

若水涧溪竞相流。

环子脚兼鱼籽泡,

清纯甘爽心中留。

世间万物皆有道,

唯独兰栗香难求。

从此贡茶登天远,

身披黄甲赛金秋。

汪秀才送给农庐四个字:绝品黄茶!

他说:“天鹿黄茶有三绝:一绝生于丹霞地貌,二绝为顶尖黄茶,三绝为贡茶。”汪秀才的这一观点,后来被世人所接受。

天鹿黄茶,自天心岩上青龙潭的第一缕阳光开始,循着山泉悠悠,溪水潺潺而来。它地处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,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带,低纬度、高海拔地形地貌,立体气候明显。这些都是形成绝品黄茶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