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2节(2 / 2)


  很多一直对九坨媳妇抱有好奇之心的人去找炎爹询问当时的情形,可是炎爹只字不提,脸色紫涨。

  不过,炎爹立即找到爷爷,说盗墓的不是九坨,要他爹棺材里东西的人不是九坨的媳妇。

  大概两个多月之后,九坨媳妇的媒人来了侧屋里,被人截住询问。媒人说道:“我又不是能从阴间阳间来回的黑白无常,怎么可能给九坨介绍女鬼做媳妇呢!”

  为了缓解众人的疑虑,媒人便从九坨媳妇的小时候说起。

  九坨媳妇娘家很穷,她的命也不好,出生才一个月零八天,就开始生病,脸上大片发红,长出小脓包,怎么治也治不好。发病没多久,家人就发现她晒不得太阳,一见光脸上就起“反应”。就这样,人生的最初几年,她一直“小心”地生活着,村里的孩子也不跟她玩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脸上的红斑逐渐扩大,开始变黑,起泡,流脓,甚至溃烂。

  过了十多年后,一个有名的医生告诉她这病可以治。医生带她去做全面检查,最后初步诊断她得的是一种干皮病。由于她的体内先天缺少一种酶,对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损伤缺乏修复能力,所以一遇阳光,皮肤就会溃烂。这种病并不多见。

  由于经济原因,她无法接受完整的治疗。好心的医生便告诉她一个古怪的偏方——喝生鱼血可以缓解这种症状。这几年她的病情加重,所以九坨买了更多的鱼回来,目的是为了收集更多的鱼血。

  九坨为了照顾她,也染上了湿气,加上家里常年鱼腥味萦绕,他的湿气越来越重,天天都要拔火罐,不拔火罐就坐不下睡不着。

  媒人这次过来就是想劝劝九坨,这样下去只会拖累他,如果不行,还不如离婚算了。媒人说:“宁拆十座庙,不拆一家亲。我做了这么多媒,有和和美美了来感谢我的,也有吵架离婚了来责骂我的,我都不在意。缘来天注定,缘去人自夺。过得好是他们自己的努力,过得不好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。这是我头一回想要将我结起来的亲拆掉,就是对九坨有愧疚。”

  有人问:“可是当初九坨为什么同意呢?”

  媒人说:“九坨说她长得像一个故人。”

  “故人是谁?”

  媒人摇头道:“我问过他,他没有说。”

  后来,一个曾经与他一起打过工的朋友进了他的家,但是过了几分钟就出来了。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坐一会儿,那位工友说:“不敢多坐,屋里布置得跟当年我见过的姑娘庙一模一样。”

  可是,为什么炎爹进门之后吓成那样呢?到现在我也没有得到答案。或许,炎爹也知道姑娘庙?他年轻时候也经历过?或许,他看到了别的恐怖场面?当然了,这些都只是“或许”。

  炎爹说什么也不肯再提进门之后的事。他的嘴巴就如撬不开的罐头瓶盖,锈住了,把肚子里的东西都烂在了里面。

  炎爹不会等到媒人来说明缘由再去寻找盗墓的人。

  他央求爷爷再帮他一次。爷爷告诉他,下一个既住了人又是煞位的地方已经找到了。爷爷早就有所预料——九坨不是盗墓贼,但是种种说不清的迹象又无法解释,只好由着炎爹,爷爷则自己先去寻找下一个已住人的煞位。

  那户人家的住址刚好就在“镰刀割腰”的位置上。

  南方农村的建筑跟北方农村有一个最显著的区别,那就是北方农村的房子规规矩矩,四四方方,整整齐齐,这样就有很多巷道,而南方农村的房子散乱随意,东一堆西一堆,没有几条像样的巷道,顶多两户人家挨得近勉强组成一条十多步远的小巷。

  而那户人家有意将好几间房子分开来修,建成一道弯如弓的巷道。为了造出更自然的弓形,本来应该平直的外墙都建成了弧形。

  就在“弓”的中间“射箭”的位置,两扇三四丈宽的大门如虎口一般敞开。这是最为险恶的“镰刀割腰”。

  刻意的痕迹非常明显。

  显而易见,这户人家的主人熟谙风水。

  爷爷找到那户人家的时候,大门两侧的白色对联还没有撤去,显然这里办完丧事不久。细看那对联是:

  每感佳宾来祭奠 深悲严父去难留。

  横批是:当大事。

  按照对联意思,去世者是户主的父亲。

  爷爷见左右没人,便悄悄走进大门,往里察看。绕过一堵照面墙,便来到了院子里。院子正中央有一个大水缸。这水缸不是土陶,不是铜制,而是非常罕见的水晶缸。

  听到水声响,爷爷便走近水缸去看。原来水缸里养着两条鲤鱼,一红一黑。

  户主既然用这么昂贵的水晶缸养这两条鲤鱼,可见他对这两条鲤鱼的珍爱。但是鲤鱼在水晶缸里的生存状态并不好。鲤鱼的身上可以看见很多条如菜刀切割过一般的伤痕。而且两条鲤鱼的头上都顶着一个大洞,有些恐怖。

  当爷爷后来转述给我听的时候,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鱼儿经受伤口浸泡在水里的那种疼痛。

  既然如此珍爱,为什么又如此虐待它们呢?

  所幸两条鲤鱼看起来生命比较顽强,并没有因为这些严重的伤而死去。爷爷摸了摸水晶缸,寒冷如冰,试了试水,却是温的。

  爷爷在那里没有多停留就走了。

  回家之后,爷爷感觉五个手指有些不听话,打开和握起都有些笨拙。

  由于炎爹的前车之鉴,爷爷先询问了住在那户人家周围的人。果然,他一直从事着盗墓行当,前些日子,他的父亲去世了,并且没有“撞七”,因此还曾出去讨百家米。左邻右舍都称之为“报应”。

  这样一来,爷爷心里便有了底。

  因为之前听童守成说过“鲤鱼应着青龙”的话,所以当我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倒不是特别惊讶。但是他们养的鲤鱼都是伤痕累累,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。童守成也没有说得太仔细。

  这里要提一下我上班的公司的一些事情,也跟这鱼有关。

  去年过年之前,我们公司由于人员扩张,先前的办公区域不够用,于是搬迁到菜市口的一个办公楼里。

  现在很多电视剧或者小说里动不动就说“午门斩首”,那其实是不对的。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,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。此门居中向阳,位当子午,故名午门。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可以用来杀人呢。古代人斩首其实也很谨慎讲究。处死犯人也不是一些电视剧或者小说里那样说斩就斩,而是要等到“秋后问斩”。古人认为,“天有四时,王有四政,庆、赏、刑、罚与春、夏、秋、冬以类相应”。所以应当春夏行赏,秋冬行刑。如果违背天意,就会招致灾异,受到上天的惩罚。

  除了“秋后问斩”外,还讲究“午时三刻”。

  午时三刻这个时间,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,这个时间,阳气最盛,人的影子最短,传说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。

  不过也有人说,人的精力在“午时三刻”最为萧索,处于“伏枕”的边缘,所以此刻处决犯人,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,脑袋落地的瞬间,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。这样看来,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,有体谅犯人的考虑。

  还有一种说法,午时三刻正是阳气最盛之时,在此时处死的犯人连鬼都做不了。

  不管哪一种说法是古人真正的想法,都可以看出行刑斩首是慎之又慎的事情。

  以前真正斩首的地方,是菜市口。

  公司决定搬迁到菜市口的时候,很多人反对,理由不言而喻。

  不过老总不为所动,坚持说,现在的菜市口不再是那种阴森地方,并且那里已经发展得人多楼多,交通也比较方便,没有比那里更好的搬迁选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