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7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我也是这么想的,等家顺成亲以后,就该是家平的婚事,年龄也不小了。”

  “嗯,家平的婚事也得好好寻摸寻摸,不能说个差的。”

  唐老太太现在在周玉兰的熏陶下,眼界比一般老太太强了不知道多少倍。而且对未来孙媳妇的人选可不是局限于农家,她希望是大户人家的姑娘,至少也得是书香人家的姑娘,哪怕是落魄的书香人家,也是愿意的。

  她可不打算以后再跟着大儿子住,她打定主意后半辈子跟定老三一家,跟定三儿媳住。

  “嗯,是得好好找。”婆媳俩现在感情很好,有什么事情,周玉兰都会在做出决定后,告知老太太一声。虽然老太太说的建议她不一定采纳,但是尊重老人还是要的,也让两位老人有参与感,即使他们有反对意见,她的三寸不烂之舌也能说服他们。

  现在已经是十月,炎热才褪去一些,但是依然很热,天气的反常,已经让所有的人都紧张起来。外边逃难的流民越来越多,他们衣裳褴褛,饿的寡瘦。有的老人走路都在摇晃,这些人的目的地不是曲县,只是路过,看着曲县的周边的样子,也知道这里灾荒严重。

  周边很多村也有一些人也开始逃难,周家人听周玉兰的话,假如村里的人都出去逃荒,就让他们过来唐家住,周玉兰也是需要人手,这里以后守不守的住,也要看自家的亲人们给不给力。

  大家住在一起可以共度难关,一起抵御外面的流民。

  山坳有田地,也不会饿死。

  周玉兰一早收拾整齐,带着什么都不知道的唐家顺还有娟儿一起到城里去。

  蒋家没有不答应,只是说要让蒋家姑娘和唐家顺悄悄见上一面,蒋夫子没有想到当初很不看好的唐家顺有一天可能成为自己的女婿。

  唐家顺的努力和勤奋他是知道的,进步很快,明年如果年成好,没有灾荒,唐家顺是可以下场去试试,唐家平也是可以下场的,只有唐家安不是学识不行,是年龄还小,可以下场也可以再等等,在他看来唐家三个儿子都是有天赋的人,学的都很好,这也是他愿意答应的原因,从崔冰人上门以后,他就派两个儿子到凤山村悄悄的打探消息,周边的村落也打探过,这是要确定唐家人好不好相处,还有家里的条件是否达到他心目中的标准,当然这种情况下只是最低标准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祝小天使们中秋节快乐,阖家欢乐!

  第70章 一窝老实人15

  蒋唐两家相谈甚欢, 蒋灵珠也对唐家顺比较满意,虽然家世不如之前的,可她毕竟被退婚过, 也没有什么好说的,两位兄长也是探听过唐家的情况, 知道人家家里也还不错。自己以后的日子不会难过, 低嫁有低嫁的好, 至少不会被欺负。

  唐家顺的心情像是坐过山车一样, 起伏不定,自己真的能娶到心中的姑娘,他很高兴。娘说过了, 蒋姑娘退婚不是她有什么问题,是男方攀了京城的高枝。

  想到之前蒋姑娘受的委屈, 他就想一拳打死那个混账东西, 欺负人不是还是什么名门世家,狗屁世家, 一点规矩都不讲。

  气愤归气愤, 心中却也窃喜, 没有那位的放手, 哪有他什么事。

  想到这些, 他心底还是感谢明州府的那位。

  回家的路上,娟儿比大哥还高兴,她发现自己和未来大嫂很聊得来,两人的年岁也就相差三四岁。一路上娟儿叽叽喳喳的说:“娘, 灵珠姐姐人不错,又有才学,和大哥很配。”

  唐家顺坐在一边,嘿嘿傻笑,心中有无限的欢喜,听到妹妹这么一说,更是喜上眉梢。

  “好了好了,你都说了一路,休息一会儿,马上就到家了。”说话的时候,已经到村口。

  此时正是下午正热的时候,路上行人很少,就是逃难的难民都很少。天气太不正常了,她有些担心。

  回到家里,周玉兰和等在家的公婆详细的说了唐家顺的婚事,十天后是个吉日,交换庚帖,过小定,正式定下来以后,再选吉日过大定,年后春天,春暖花开的时候,再成亲。

  老人听了高兴,孙子能找到举人老爷的闺女,这是唐家的福气,未来的重孙子一定是个读书人。唐家又要多一个读书人。

  曲县乱了起来,真的乱了起来,很多地方不收难民,一些难民开始想歪注意。

  阴沉沉的天气,一群衣衫破烂的难民,被曲县高高的城墙关在了外面,久等无人开城门,只能四处奔波找吃的,凤山村离县城很近,这下成了难民们重点照顾的地方。

  冬天的植被本来就很少,难民们没有吃的,很快一些植被被他们挖的干干净净。

  一些人流窜到凤山村,搞得里正是焦头烂额,村里哪有屋子和粮食收留他们。可是不收留,老些人,怕他们闹事。到时村里肯定会很乱的。谁家没有老人孩子,就怕难民们乱来。

  里正也是唐家人,他背着一双手,带着村里的一群男人在村里的最里面,一块荒坡上给难民们划分了一块区域,这里可以让他们搭茅棚,或者简易的屋子,吃食自己去找。

  “我们也是普通农户,不是什么富裕的人家,没办法帮你们找吃食,能做的也就是这些,村里你们不能随便进。你们能遵守就待在这儿。”

  “里正老爷,谢谢您。”一位老人坐在地上,不停的感谢里正。他的身后还有一家人也是卑微的在感谢里正,他们老家遭灾更严重,走到这儿已经很累,看着凤山村的人都还好,就想这里是不是可以安稳下来,好好过日子。

  里正看着灰扑扑的一群人,心里有些不落忍,转头挥挥手离开了这里。

  路过山坳前的时候,无意中看了一眼,才想起本家还有这家人不用为生计发愁的。他抬腿走了进去,山坳里面大门内盖了两间屋子,山门晚上是会关上的,这里有人值夜,特别是现在的情况,晚上都会有两个男人值夜才行,有什么事情,可以第一时间通知里面的人。

  周家的老爷子和老太太早就被周玉兰接到家里住下,外面的情况很不好,她很是担心。

  “自己”以前的记忆中,凤山村的人也是第二年开春不能种地以后开始逃难的,今年有她在暗中推波助澜,村里的人家都备了不少粮食。

  情况比记忆中的要好,她是不希望村民们出去逃难,他们走了,自家不走太扎眼了。这样不好,太高调。

  里正的到来,唐老爷子热情的接待,“常哥,弟弟来看看你了。”里正打着哈哈笑着和唐老爷子打招呼。

  “快坐,怎么有空来家里坐的?”老爷子可不相信这个本家弟弟只是来看看自己的,肯定是有什么事情。

  “没事,刚才到荒坡那边安置了那群难民,路过你家门前,想着就进来看看。”

  “那些难民还算听话不?”老爷子最担心的就是难民们的事情,怕他们滋事。也担心自家的孙子孙女们,都是他的后辈,他担心他们。

  “暂且看着还行,不过以后就不知道,假如年后情况还不好转,我们村估计也要逃难去,老天爷不给活路。”唐里正气馁的说起心中的想法 ,现在大河里的河床已经露出来了一多半,只有一些低洼处有水,还有部分地方有水,再这样下去,肯定会全干。到时除了逃难还能有什么办法。

  他心中一直担忧这事,说实话谁愿意逃难,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里,去到一个未知的远方。他是里正家里多少有点家业,更加的不愿意离开。

  周玉兰听了这话,从外面走了进来,她想,还是给村里人一条活路,不然村里人真的要去逃难,那可不行。她走进来给唐里正说:“里正叔,我说一件事,您要是觉得可行,您就做,不行也当侄媳没有说过。”

  唐里正现在是病急乱投医,什么行不行的,只要不太离谱,他都愿意尝试,老天爷不给活路,他们得自己想主意活下去。他知道自己这位好命的本家哥哥家里发家就是靠的眼前这位侄媳妇,听听也许是个好主意,他点点头说:“说吧,都是自家人,只要不是太离谱,都没有关系,你也是好意。”

  “侄媳以前救过一位老爷子,他说那条大河,在咱们村流过的一处地方,有个泉眼,只要挖通,底下有源源不断的水会冒上来,只是已经过去好些年,也不知道是真是假,这几个月我一直在想这件事,可是不敢说。现在听到里正叔说明年要是情况还是这样,估计全村都要逃难,我才大胆一说,要是觉得不靠谱,可以不信,不过这是唯一的办法。”

  “怎么可能,这事是真的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