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满级大佬在虐文(快穿)第228节(1 / 2)





  不错,这糕点确实好吃,外孙女婿真了解她。

  小侯爷不仅了解老夫人的口味,连沐家下面的孩子,不管是大的小的,不大不小的,爱吃什么和喜欢什么,不过短短时间,他全都摸清了。

  沐老夫人感慨,“是个有心的孩子。”

  有些人即使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一辈子,都不知道你喜欢什么、厌恶什么,一辈子都是陌生人。

  沐大夫人轻声道:“也是个聪明的孩子。”

  她拿起一块雪白的糯米团子,这是她喜欢吃的,她没想到自己只是在小侯爷面前吃过一次,就被他注意到。

  “子宽和咱们家郁云,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!”沐老夫人眼里都是笑意,“老婆子以前总觉得,男人要有事业才行……现在倒是觉得,小侯爷这样也不错。”

  看那两个孩子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模样,让她觉得自己都变得年轻起来。

  沐大夫人忍不住为小侯爷说话:“娘,小侯爷有自己的事业,他写的书一本是邢部必看,一本是地方官员必看,就凭借这两本书,他就能青史留名。”

  沐老夫人的嘴角忍不住上扬,心里慰藉。

  当今是一位明君,年轻时就曾主持编撰了一本农书,励精图治几十年,人口增长了两百万户,皇帝注重农桑,外孙女婿的所作所为正好骚到他的痒处。

  只要皇帝在,外孙女婿就不虞没地方发挥。

  婆媳俩又吹了一波小侯爷,从人工孵蛋到养鸡到让粮食增产的肥料等等……

  沐家两个舅舅在江南还是很有脸面的,泉州附近是最早施行小侯爷农书政策的地方,现在江南的庄子比以前贵太多了。

  《我在梅庄种田的日子》这书写得太优美,宛若诗歌,引得人向往不已。

  现在有点钱的人家都流行改造庄子,种田养鸡养鱼,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,江南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过许多,毕竟改造庄子、种田和养鸡等都需要人手,整个江南就没有什么闲着的人。

  于是过年的时候,江南的百姓都是乐呵呵地割肉买布,过了个肥年。

  沐家是恨不得将小侯爷一辈子都留在江家的,在得知小侯爷是沐家的外孙女婿后,沐家在江南不管做什么,都十分顺利。

  世人感激小侯爷,爱屋及乌,也感激他们。

  先前沐家二爷在经过一个村子时,马车陷入泥泞中,得知他是小侯爷妻子娘家舅舅,一群村民特地跑来帮忙,还让他们转交礼物,说多亏了小侯爷,今年他们的粮食收成多了。

  **

  纨绔们在外浪了大半年终于回来。

  小侯爷看到他们时是高兴的,满脸期盼地问,终于游历完了吗?可以回京城了吗?

  前阵子,他娘写信过来将他骂惨了,还说今年他别想收红包,离家出走的孩子只有棍棒的待遇。

  想到

  他娘丰厚的红包,小侯爷的心都在滴血,然而纨绔们并不理解他对小钱钱的热爱。

  杜明规摸着头,一脸不好意思地说:“可是我们已经答应了,过完年后要去教大榕树村的村民养鸡,还有做肥料……”

  “……v”

  这一个两个的,一副阳光灿烂的大好人模样,算是什么啊?他们不是南下游历的吗?怎么变成了纨绔改造了?

  纨绔们握紧拳头,一脸向往,“以前我们没得选,以后我们想当个好人。”

  小侯爷想呵呵他们,以前你们没得选,所以只好当个纨绔,是么?

  看来他们今年看来是不能回京过年了。

  眼看就要过年,黎郁云只好亲自收拾了几车的年礼,让人送回京城。

  她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,可是为了大家的安全,只能跟着大部队一起留在江南,届时大家一起回京。

  京城里的伍氏和太夫人接到信后,自然不高兴。

  儿子(孙子)的信写得含含糊糊的,话都说不清,只说有危险。

  能什么危险?侍卫没带够吗?

  正当她们考虑着,要不要去找荣平长公主问清楚情况时,又收到儿子紧追而来的的信。

  儿媳妇(孙媳妇)有喜了。

  这下子,婆媳俩都坐不住了。

  回个屁的京城!路途那么远,途中要是出了什么事咋办?

  坐船?前三个月本就危险,再加上孕吐和晕船,孩子还能好?

  至于坐马车?这时代就算有官道,还是十分颠簸,孩子都得给你颠出来!

  既然不能回来,就在江南生!

  反正外祖家也相当于娘家,不是说儿媳妇(孙媳妇)的外祖家对小两口很好吗?肯定不介意照顾他们。

  婆媳俩高兴得紧,忙不迭地去收拾了好几车的东西,吃的、用的和补身体的,让人连夜出发,送去江南给小两口。

  对了,还有给沐家的年礼,再多添三成。

  皇宫里,皇帝看着案桌上的两份折子。

  一份让他欢喜不已,据说江小侯爷的种田之法并未彻底传开,但传到的地方秋收时,地里的收获都比以前多。粗略算下来,今年比去年粮食多收上一成,若是全国多收个一成,可以多养活很多人。